測試
測試
本計畫以打造「弱勢與偏鄉行動接送服務支持系統」為本校在中台灣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內涵。目的在於解決台灣近年城鄉落差、貧富差距擴大與社會老化趨勢,激勵大學師生與地方共同解決問題,回應社會大眾對大學的期待。計畫目標為導入逢甲大學教師的研究能量,以入世的學術精神於社會問題的解決。本計畫將在校內開設「預見未來學分學程」,帶領學生進入銀髮長照、身障兒童、偏鄉社區等三大社會場域,探索弱勢接送之社會問題。藉由以問題為導向的「做中學」來提升學生的「社會問題認知意識」、「創新思維能力」與「社會實踐能力」三大核心能力,並促使在地認同,發展大學與社區的合作夥伴關係。此外,本計畫所回應的社會問題對應聯合國「全球永續發展目標」(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, SDGs)17大指標中的消弭不平等、健全生活品質、消滅貧窮、永續城鄉等四大目標。
本計畫的整體規劃係以「應用」與「實作」課程導入與地方政府的公私協力為主要執行策略。跨領域的「行動福祉學程」課程可劃分為「三層級、三無礙」兩大軸線來進行課程設計與教育創新。三層級分別以「知識層級」、「應用層級」與「實作層級」為分野;三無礙分別是「銀髮無礙」(高齡長者的行動接送、社會參與及社區生活)、「身障無礙」(身心障礙者就醫、就學、就業的復康巴士共乘接送) 與「偏鄉無礙」(偏遠地區的物資運送與外出接送)。在這樣的知識與議題分類架構下, 與台中市政府和相關社福機構共同合作。除了正規的學分學程之外,另外開設全校學生均可選修的問題解決導向工作坊(微學分)與寒暑假短期實做課程,以彈性且機動方式將「理論分析-社會問題-實作課程」進行三者的密切串聯。本團隊現正執行大學社會責任試辦計畫(2017/08–2018/03),延續上一期計畫的成果,接下的二年期計畫將藉由成立S. School,正式推動逢甲大學社會責任的在地實踐。
本計畫強調學生動手做的解決社會問題能力,教學採取問題導向的實務操作與社會實踐。全程計畫將規劃兩組場域:逢甲校內二個場域(逢甲D School與福祉實作基地),並在校外延伸三個場域〔毓祥護理之家、老人養護中心、喜樂福關懷協會、好牧人關顧協會〕、復康巴士(崇正基金會、腦麻協會、家安社區關懷協會)、偏鄉社區(台中新社社區、苗栗苑裡)。校內場域主要做為集中式模擬與解決方案的原型製做,具有就近、易用、集中的優點,可供作一般教學的參與討論、原型開發與基本實作之用。校外場域做為延伸式模擬與問題的現場觀察與解決,具有真實、深刻、延伸的優點,可供作特定課程介入社會實境的起點,醞釀更寬濶與真實實踐的可能性。
- 2021-07-19